村网通总站 丰泉村 xinyaya.nync.com 欢迎您!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必须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领会和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论断,有必要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政治经济学分析。
补齐三大短板、促进三大转变,推动“三农”领域发生根本性变化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上是对农业经济制度的改革和完善,目的是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高农业供给能力、供给水平、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这意味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使我国农业实现从量到质的全面提升,推动“三农”领域发生根本性变化。
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没有强大农业的支撑,就难以实现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从国际经验看,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农业都很发达,不仅组织化程度高、劳动生产率高,而且国际市场竞争力强。从我国实际情况看,农业现代化依然滞后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现代化水平还处于较低阶段。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已实现种养加的自动化和工厂化,正向高度自动化、精细化发展;农业技术现代化水平高,已实现农业化学化,生物育种技术世界领先;农业管理现代化水平高,已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产业化和服务社会化。我国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大力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生产创新和组织创新,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从低端跃上中高端,推动农业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靠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转变为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这将实现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补齐农民收入短板,促进农业发展目标转变。商品的价值要通过交换才能实现。如果生产的商品卖不上价钱或卖不出去,商品生产所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就是低效劳动或无效劳动。2004年以后,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但粮食生产高成本、低效益以及供需不匹配等发展瓶颈日益凸显。近年来,我国粮价持续高于国际市场价格,造成了粮食“进口入市,收购入库”的现象。2016年,我国再次出现粮食丰收、种粮农民增收困难、粮食库存积压严重的局面。破解这一困局,需要从供给侧入手,调优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从而提高农民增收能力,实现农业发展目标从注重数量向数量质量并重、更加注重效益转变。
补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短板,促进农业发展体制机制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创造条件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现阶段,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业农村生产力的关键,是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短板。应通过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建立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和农业新业态扶持机制、加快农村金融创新等,激活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农业农村发展由政策刺激带动向改革牵动的转变;通过建立需求变动趋势分析预测机制以及行业供给能力评估发布机制、改革农业保险机制等,规避农业生产经营风险;通过完善农村社保、医疗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等,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些改革,将进一步完善农业发展体制机制,使农业农村发展获得持续动力。
推进三大调整、实现三个激活,促进我国农业提质增效升级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思路的一次重大转变,旨在促进我国农业提质增效升级,从而切实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此,需要抓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和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两方面工作,推进三大调整、实现三个激活。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方面着力推进三大调整。一是调优产品结构。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总体思路,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顺应市场需求变化,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有效满足社会需求。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种业企业,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培育和推广适应机械化生产养殖、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系列新品种,从源头上优化产品结构。二是调好生产经营方式。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深入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和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修复治理生态环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多种形式的农场经营,发展综合性合作社,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形成“小农”承包和“大农”经营并存的格局。加强农业生产装备技术和农业信息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营销网络化水平,建设智慧农业、云农场,发展土地托管、农机作业、农产品电商平台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完善农业物流体系。三是调顺产业体系。以“三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三园”(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一体”(田园综合体)为载体,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互联网+”“旅游+”“生态+”等新模式,拓展农业外延,提供旅游休闲、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非物质产品,促进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农业全产业链增值。
在农业农村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努力实现三个激活。一是激活市场。发挥市场导向作用,通过推进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等,让市场引领结构调整;以政府投入撬动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强化信贷扶持政策,支持组建信贷担保机构,建立大灾巨灾风险分散机制;进一步畅通市场渠道,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吸引各类资源要素。二是激活要素。深化“三权分置”改革,促进土地经营权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发展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统一经营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金融创新,进一步盘活农村资源要素。三是激活主体。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亟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应加强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社会服务,提高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的经营管理水平。同时,通过合作制、合同制、股份制、产业联合体等多种组织方式,促进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共同发展、共享收益。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公平与效率是人类经济生活中的一对基本矛盾,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补齐三大短板、促进三大转变,推进三大调整、实现三个激活,实际上也是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重构。
依据政治经济学原理,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公平与效率有不同的组合关系。无论是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还是落后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公平与效率组合,都会妨碍生产力发展。在这方面,我们在经济建设中特别是在农业生产领域有过深刻教训。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生产力和整个社会生产力之所以能实现持续快速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不断优化调整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既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又保持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新世纪新阶段,中央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近年来,我国把农民作为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点对象。这些政策措施有力促进了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城乡差距以及农业与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差距逐年缩小。但与其他产业相比、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发展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通过补齐三大短板、促进三大转变,推进三大调整、实现三个激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有力促进公平与效率关系的优化,实现以公平促效率、以效率带公平的良性互动,进而形成农业农村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动能。公平与效率的良性互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既让改革成为补齐“三农”短板的强大动力,又在改革中不断促进公平。农民是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主体。在改革中要促进发展机会公平和收入分配公平,提高农民收入占比,从而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是既让政府对“三农”的投入和支持成为补齐“三农”短板的“加油站”,又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过程中,应努力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保、医保和教育体系;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脱贫攻坚。通过这些共建共享的思路与举措,使广大农民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者和受益者。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完善农业农村体制机制,还将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形成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这不仅能为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提供体制机制保障,而且有利于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的关系,使我国农业现代化行稳致远。为此,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矫正农业资源要素配置扭曲状况,让农业生产更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另一方面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地方政府应围绕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切实解决政府职能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好支持引导和统筹协调作用。应当认识到,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并不意味着放任市场自发调节,以牺牲公平、浪费资源为代价实现暂时的平衡。政府应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及时有效弥补市场失灵,包括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吸引更多资源要素投向农业农村,努力实现积极的动态平衡。